您的位置:首頁 > 綜藝 > “姐姐們”來了!乘風破浪的姐姐為什么都是女觀眾?

“姐姐們”來了!乘風破浪的姐姐為什么都是女觀眾?

時間:2020-07-28 13:44:16 來源:中國數字科技館

真人秀綜藝節目《乘風破浪的姐姐》,還未開播就已經引起了大量的討論和關注。

能從一眾少男少女的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,這檔綜藝節目也是很“神奇”:參加節目的選手都是出道已久的藝人,年齡最大的已過半百,最小的也已經而立,就連“制作人”,都是不惑之年。

以閱歷和資歷來說,參加者都已經不是新人。這些成熟藝人洗去鉛華,重新進入“大逃殺”,勢必引來大批觀眾的圍觀。

“姐姐”中的不少人已經不是第一次參加真人秀,不論是才藝節目、旅游節目,甚至相親節目,都可以看到不少人的身影。在這些真人秀中,她們也已經展現了跟以往銀幕上不同的特質,吸引了不少觀眾。

為什么觀眾會喜歡看真人秀,哪些人會在真人秀中脫穎而出,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研究中有所發現。

真人秀是近二十年來興起的電視節目類型。因為迅速地吸引了大量的粉絲和討論,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。研究者們把真人秀的觀眾分成了兩種類型:一種是看“秀”,另一種是看“真人”。

看“秀”的觀眾,就是把節目當成了戲劇的延伸,是以看戲的角度來看節目中的人物和發展。觀眾會對人物產生同情、同理,就像看電視劇或者電影一樣。

所謂“人設”,就像劇本或者小說里的人物性格一樣,用一張張“臉譜”突出人物的某方面特點,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,人物就“立起來”了。

而另一種“看真人”的觀眾,則是受到“偷窺他人”的動機驅動,想看到別人最隱私、最尷尬的時刻。為了滿足觀眾們的不同需要,真人秀會設計困難情景,或者故意煽情,甚至安排劇本操控局面,不僅爆發出“戲劇張力”,身處其中的人也會有意無意地暴露自己不為人知的面貌和秘密。

但心理學研究發現,“看人笑話”并不能提高觀看節目的娛樂性。在一項以色列的研究中,研究者對183名觀眾進行了采訪,詢問了他們對于12個不同類型真人秀(包括技能秀、職業體驗秀、旅行秀等等)的觀看習慣、態度,以及參與意愿(愿不愿意自己或者家庭成員參與節目)。

結果發現,喜歡節目的人更愿意參加真人秀,并且相比自己,更希望家人參加,愿意自我袒露的人也更愿意參與真人秀。他們并不愿意自己或者家人被“公開受辱”,但是仍然愿意參加,這說明,“看人受辱”并不是人們選擇觀看真人秀的主要動機。

這個結果似乎沒什么特別:《乘風破浪的姐姐》里不少參加者都是“秀粉”,看過不少選秀節目,更有些人以“口直心快”而聞名,不少人也參加過其他真人秀節目,愿意與觀眾進行分享。但是作為出道挺久的“成熟藝人”,再去參加需要嚴格訓練、受人評價、成王敗寇的競演類真人秀,就需要更大的勇氣了。

在真人秀里,“選秀”節目是一大類,主要形式是通過展示才藝、評選(觀眾或者評委),決出最后的優勝。

我國的選秀節目最早是“素人”選秀為主,普通人為了展現才能、獲得認可,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、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而參加選秀節目。對于傳統選秀節目,參加選秀的都是普通人,人們容易在他們身上找到共鳴,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為明星。

選秀可以帶給觀眾什么滿足呢?

對于美國大學生的調查發現,那些看電視節目多的人,在自戀問卷上得分更高,而在15種不同類型電視節目中,自戀得分高的人更愛看真人秀。

另一項研究則研究了真人秀觀眾的動機傾向,看重地位的人更喜歡看真人秀、也更喜歡真優秀。他們喜歡真人秀可能有兩個原因:一是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比真人秀里的人更好(地位更高),而由于真人秀里都是“普通人”,也讓自己有種“好過平均”的優越感。第二種可能是選手和自己差不多,當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在電視上實現夢想,就好像自己也能實現夢想一樣。

近些年來,“選秀”或者“競演”節目不少是已經出道甚至已經成名的藝人參加。他們參加競演類真人秀的動機,有些也跟素人類似,比如展示(不同的)才能、讓更多人看到、獲得更多機會等等。而相比素人,他們可能有著更大的心理負擔:如何“撕掉標簽”,讓觀眾看到自己私下甚至尷尬的一面,以及如何面對失敗。

有人就曾比較了不同文化中評委的評語,結果可能與人們的印象不同:英國和美國節目的評委對選手的夸獎更多,而中國臺灣選秀節目的評委更為嚴厲、批評更多。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和不同文化中的“權力距離”有關。

所謂“權力距離”,是指處于不同地位的人之間,所掌握的權利多少的差異。在中國,“尊卑”意識是非常顯著的,而在西方國家則相對平等。在選秀中,“評委是刀俎、選手是魚肉”,評委處在權力等級的高處,可以睥睨處于低處的選手們,掌握著權威,可以控制選手的成敗。在這種文化背景下,評委和選手有著更大的鴻溝,相對地位更高。

同樣的邏輯,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觀眾會熱衷于投票:在選秀節目觀眾投票的設定下,普通人也獲得了“判官”的地位,有了權力感和控制感,這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少見的,也因而帶給觀眾更大的滿足。由于依靠大眾投票,“拉票”能力也至關重要。

一項基于以色列選秀節目“一個明星的誕生”進行的研究就發現,選手的社會網絡是取勝的關鍵。這項研究首先進行了理論上的獲勝模型分析,指出選手社會網絡的緊密程度、總體社會地位、群體共享的獲勝利益均與獲勝概率有關。而基于真實數據,則發現選手來自較大的少數族裔、來自年輕人口多的大城市、處于大城市的中下層,這些因素都會增加選手的獲勝的幾率。

對于成熟藝人來說,觀眾們已經形成了固有印象,“拉票”會與“素人選手”有所不同。觀眾投票時,前期的刻板印象或者是輿論會大大影響觀眾對于表演本身的判斷。

有人就研究過網上的評論對觀眾支持的影響:無論外界或者觀眾個體,負面的網絡評語都會降低節目的支持度,還會降低自己對于節目的喜好。“撕掉標簽”可能并不被人“買賬”,還可能會被當成炒作、噱頭等等,吸引很多負面的評價,不僅增加姐姐們的心理壓力,也在客觀上增加“突圍”的難度。

很多人將“真人秀”當成一種社交的機會:可以當成談話的由頭和內容,也可以借機表現自己的觀點(無論是為了“從眾”附和他人,還是為了表現“獨特性”而特立獨行),還可以相約一起看節目當成社交的場合。這些“社交”元素,也會使人們更容易議論節目,也就更容易受到風評的影響。

既然有選擇、有優勝,就有淘汰和失敗。面對失敗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應對策略。有人研究過沒有通過《美國偶像》初試的人們如何來面對失敗,總結出了幾個辦法:一是宣泄情緒;二是降低節目對自己的重要性;三是降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;四是尋找新的機會。有些人甚至不會把自己曾經試鏡的消息告訴別人,以便保住面子。

但對于“姐姐們”,節目早早就官宣參賽的“姐姐們”,她們也紛紛表示“節目對自己很重要”,在預熱階段就有路透顯示姐姐們練習有多努力和辛苦,可見姐姐們都是有了破釜沉舟的決心,更是采取了行動。這也從另一個方面看出,因為參加節目而會帶來的機會對于姐姐們來說是多么重要。

標簽: 乘風破浪的姐姐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