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頁 > 趣聞 > 青樓竟源于管仲之設“女閭” 古代青樓有些“行話”竟卻成現代“流行語”

青樓竟源于管仲之設“女閭” 古代青樓有些“行話”竟卻成現代“流行語”

時間:2019-04-24 11:14:27 來源:老黃說史

現代漢字的詞義非常豐富,有些詞能“豐富”到外國人都難以“心領神會”的地步。其實,就是作為中國人,有些詞語的發展變化也難盡知其祥。比如,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幾個“流行語”,現在看似明了,但是,在它們的發展史上,卻與一個特殊行業有著割舍不斷的淵源。

1/開盤。這幾年的房地產業是最火爆的行業了,全國的經濟指數全靠他們扛著支撐了。為了把小老百姓口袋里錢掏進房地產商們的兜里,房地產廣告漫天飛,今天這兒“封頂”,明天那兒“開盤”。

其實,在舊時妓院里,“開盤”是指客人讓妓女陪著聊天、唱曲,不包括其他不堪入目的內容。民國時期,胡適、陳獨秀等高收入的社會名流,時常閑聚“開盤”。這種事兒就如現豐飯后去歌廳吼上幾嗓子一樣自然,沒什么不好意思的。

2/跳槽。有人說,現代職場就是一個跳來跳去的舞臺,合心則留,不合心則走——人們都相信樹挪死,人挪活嘛!這樣的跳來跳去,從一個單位跑到另一個單位,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詞來表達——“跳槽”。

知道么,在古代,“跳槽”這個詞最卻早流行于青樓行業,也有換的意思,但不是換工作,而是換青樓女子——指的是嫖客們喜新厭舊:今天愛這個,明天寵那個,是謂“跳槽”。

3/出局。出局,在現在一般的語境中,就是淘汰的意思。比如某場競標,幾家公司同時上陣,贏家叫“中標”,被淘汰者就是“出局”。另如某個比賽,某個選手輸了,無緣下一場了,咱們就可以說這個選手出局了。

在古代,“出局”這個詞最早也是流行于青樓。出局,是指青樓女子們被客人帶出來,或者帶到家里,或者另儲密室,和現在的出臺是同一個意思。

4/開方子。中醫講究個望聞問切,了解完病情后在對癥下藥,現代醫療也是一樣,醫生為病人診病后對癥下藥開出藥方,或者出主意、指路子,俗稱“開方子”。

而在古代,“開方子”則是指妓女審時度勢察言觀色,詳裝可憐以各種借口相嫖客敲詐的手段。 是指青樓女子們采取各種辦法,比如裝可憐,奴家多少歲父母就雙亡了,流落到這煙花之地等等,從而博得顧客的同情,在她身上大把花銀子。

5/調頭。“調頭”這個詞在如今的意思很直白,就是“轉彎”罷了,根本就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詞了。鮮為人知的是,這個詞原本卻是妓院的行話。它是專指妓女從一家青樓轉到另一家青樓營業,這點和現代意義上的“跳槽”差不多。但是,她們的這種跳槽卻比現代人的跳槽要難得多:首先要有錢讓自己原來的東主放手,其次要當紅有人愿意接手,從這層意義上理解,古代妓女的跳槽和現在球員轉會的手續有非常相近了。

其實,妓女是最古老的行業之一,因為它有市場。男人喜歡女人似乎天經地義,就連孔老夫子也說過“食色性也”這樣深入人心的大實話。正是把準了男人的這個軟肋,所以很早以前就有人拿男女之事做文章——富國強民的經濟文章。

最早把這篇文章上升到國家戰略的,是個名為管仲的人。對于管仲,我們并不陌生了,他是齊國著名的賢相。他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、一匡天下,成就了齊國的霸業。

中國娼妓之起源,就是肇始于周襄王時代管仲之設“女閭”(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妓院)。“齊桓公宮中女市女閭七百。“(《戰國策》)女閭七百是個啥概念?按周禮,五家為比,五比為閭。則一閭為二十五家。管仲設女閭七百,就是一萬七千五百家。正因為如此,管仲被尊為青樓行的祖師爺。

管仲設立的“女閭”并不是個體經營戶,而是“國有企業”,目的是抽花捐增加國庫收入(“以充國用”)。可以這樣說,齊桓公之所以能“九合諸侯、一匡天下”,經費來源,部份卻是吃軟飯吃出來的。

都說國有法,家有規,作為特殊行業的青樓,也有自己的“行規”、“黑語”。

一般的青樓大都訂有清規戒律,如:一不準逃跑,二不準熱客,三不準甩客,四不準接官場、窯皮子,五不準“開盤”時“偷活”,六不準私藏錢,七不準倒貼熱客,八不準犯“八大塊”說喪氣話。

除此以外,其他的規矩還有很多,如早飯前說話不能帶有“龍、虎、夢、燈、橋、塔、鬼、哭”等字眼。如果遇到這些字眼,就改說行話,如龍為海條子,虎為海嘴子,夢為幌晾子,燈為亮子,橋為海空子,塔為鉆天子,鬼為倭羅子,哭為撇蘇。

如果忘記了這些行語,就叫做犯塊,這樣都要在祖師爺管仲的神牌前受到處罰。青樓處罰妓女一般不打臉和手,以免影響再去做生意。

現代人都有個策劃意識,其實,在古代也是如此,要想做大做強一個行業,沒點高大上的名稱,是不足以吸人與吸金的。開的雖然是青樓妓院,你總不能直接就掛上個某某院、某某院某分院吧?就是現代人的古典文化素養稍遜古人,人們在取名上也費些心思啊,比如“天上人間”、“東方一號”啥的,聽著就稀罕。古代的特殊場所,也會弄得叫響或叫得雅的名號的。我們看古裝劇時,常會有“怡紅院”之類的牌扁映入眼簾,其實,那就是青樓們的倩影。

自宋代以降,較高檔的妓院通常叫某某院、某某館、某某閣,甚或有走“文雅路線”的自稱“書院”的;稍次一點的則叫某某班、某某室、某某店、某某樓;再低檔的則直接叫勾欄、瓦舍、下處(最后一個真是太貼切了)……

名字不同“營業方式”也不一樣,上等妓院往往會“玩情調”,“花國狀元”之類“助興活動”通常都是它們的杰作,次一等的則往往比附梨園行,再次一等的,大家應該心領神會了。

單位的名稱有了,從業者的名號也很關鍵啊,進去后你總不能直呼叫雞叫鴨的吧?那樣顯得多土豪、多沒品啊!其實吧,常混青樓的人,都知道里里外外的人都該咋個叫法,這樣才顯得你不是菜鳥。

一個單位不外乎三類人,一類是領導干部,一類是后勤服務人員,一類是專業技術人員,青樓的人員結構也是如此。

先說說領導吧。這樣的場所,老板一般都是女的,俗稱老鴇(bǎo)子,也有叫鴇母的。鴇母一般被妓女和嫖客稱“媽媽”,鴇母的自稱則是“老娘”。現在的女孩子膽肥,動不動就自稱老娘,不怕掃黃的來找你喝茶啊?

老鴇是名義上的老板,在她身后還有投資者啊,那就是她的丈夫(能娶這樣女人做老婆的男人也不是太多),如果她的丈夫也在妓院工作,通常被稱作“孤老”、“老爹”。

再說說后勤服務人員。青樓里的男性雇員,就是后來被稱作“大茶壺”的,自明代規定必須以綠布做帽子(“綠帽子”即由此而來)后,通常被稱作“龜頭”、“龜公”,但有時妓女或嫖客為奉承他們,也會尊稱為“老爹”。

最后就是青樓的產業支柱,奮斗在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——妓女。從字面意義上來分析,“妓”字從女從支,支亦聲。“支”指技能、技巧、技術。“女”和“支”聯合起來表示的就是“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女子”,套用郭德的話說,就是有技術的女子。因為她們才是行業的“業務主力”,用于稱呼她們的“古代行話”也格外豐富——

年紀較輕的“從業”者,唐代稱“小姐”、“內人”,宋代以后稱“娘子”、“小娘”,明末清初起也有稱呼“姑娘”的。

年老色的“從業”者,別人當面的稱呼并沒有什么變化,但背后則可能被戲稱為“老娘”、“老媽”、“老舉”(以總也考不上進士的老年舉人相比擬),“晚輩”同事常常也會尊稱她們為“大姐”。

其中有賣藝不賣身者,統稱“清倌人”,實際上這部分人未必真的“不賣”,但要么自抬身價不輕易俯就,要么是自己贖身卻仍然“從業”的,可以自主選擇接客與否。

隸屬于高檔院所且身價不菲的,稱作“花魁”、“院首”,檔次稍遜的則稱“牌首”、“頭牌”,而倘若是“自主從業”,則多被稱作“女郎”,“女郎”中沒有固定營業場所的,則被稱作“游女”。

青樓里的姑娘有稱呼,來尋歡作樂的客人自然也是有專門的叫法的。據了解,這些稱呼往往是根據客人的年齡和身份叫的,一般都叫“某老爺”和“某大少”,大門大戶的則根據排行叫“趙大公子”、“張二公子”等等。如果是經常在青樓過夜的熟客,這里有個特別的說法叫“姐夫”,有的還會在前面加上姓氏。不但姑娘、大姐、雜工可以這樣叫,連老鴇子也可以這樣叫。

妓女所收的嫖資和賞賜,稱作“纏頭”、“花紅”,這是公開的,妓院會根據妓女是“家養”或“掛靠”,收取多少不等的“抽頭”,稱作“抽纏頭”,而較熟的嫖客私下給妓女的賞賜,則稱作“體己錢”,屬于不能被“媽媽”知道的“灰色收入”。妓院其他人(尤其“老爹”們)收到的小費,則稱作“鞋錢”、“添香錢”等等。

雛妓第一次接客,稱作“梳攏”,明清兩代也有些高檔妓院將身價較高的雛妓和較有金錢、身份的嫖客間“梳攏”包裝為“結親”的,稱作“安宅”(因為當時將不能帶回家中、需在外“包養”的妾稱作“外宅”),較為固定、長期和某個妓女交往的嫖客,妓院里的各色人等通常稱呼為“姐夫”、“相公”——清末“相公”一詞演變為男妓的專稱,那已是后話了。

據有關資料記載,古代青樓必須按定規辦事,對妓女約束,對嫖客告誡,鋪陳轉合,花樣百出。主要有以下八種常規程式:

一、喊堂:當消費者踏進青樓,有人吆喝“見客”通報妓女。

二、吃花酒:又稱“擺飯局”,是指嫖客在妓女房中宴客,呼朋邀友,擺一臺、雙臺或雙雙臺,請妓女侑酒取樂。其中有“開局票”,也叫下貼子;“起毛巾”,即開席語;“上先生”,指妓女入席;點戲目,就是演戲劇、吹洞簫、唱時曲助興等程序。

三、拉鋪;就是嫖、妓同宿。

四、打干鋪;只在青樓住宿,不準亂來。

五、住局:在妓女房中過夜,可至天明。

六、鋪堂:嫖、妓雙方有傾慕之情,遂約期邀客、宴請賓客,以明確“相好”關系。“鋪堂”花銷較大。

七、掛衣:初次同枕,手續與“鋪堂”略同,但須鳴鞭炮、點紅蠟燭、給賞錢。其開銷更大。

清末民初的北京八大胡同,是業內最有名的去處,當時,業內也流行了一些外人聽不懂的“黑話”。比如逛青樓,一種說法叫“打茶圍”。

所謂“打茶圍”,就是客人親自或派人到青樓去點名叫姑娘,或者與姑娘一起喝茶聊天,或者是聽有才藝的姑娘彈上一曲。客人進門之后,老鴇或妓女會端茶,妓女還會親自端出干鮮果品來給客人,行話叫做“裝干濕”,俗話說叫“敬瓜子”,隨后客人會把茶資放在果盤里,通常是一塊錢,這叫“盤子錢”。當然,愿意多給,更顯得客人有氣派,據說,這通常也是客人與姑娘“聯絡感情”的手段。

當時一二等青樓里,很多姑娘是非常講究情調的,聊聊才藝、唱唱小曲、喝喝茶后,才會“辦事兒”。當然,并不是第一次打茶圍就可以“辦事兒”的,必須要經過多次的打茶圍、吃花酒,兩個人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礎之后,才可以開口要求留宿。

除了打茶圍,還有一個說法叫“喝汁兒”。在八大胡同,這是經常聽到的一句話:“嘿,哥們兒,最近發財了吧?請我喝汁兒。”這意思就是讓別人花錢請自己喝花酒,去消費的意思。

標簽: 青樓,女閭

分享到: